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人妻_中国无码a一级刺激片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色多黄片资源2020

新華網 正文
村民“共同締造”,古村復興“留住鄉(xiāng)愁”
2020-04-27 07:54:21 來源: 新華每日電訊
關注新華網
微博
Qzone
評論
圖集

  閩臺融合發(fā)展鄉(xiāng)村樣本:廈門青礁村鄉(xiāng)村治理觀察

4月26日,臺灣規(guī)劃師李佩珍(右二)與青礁村院前社的創(chuàng)業(yè)團隊在一起。

4月26日,位于廈門漳州交界處的青礁村航拍全景。

4月26日,廈門海滄青礁村院前社理事長陳俊雄(中)在指導村民種植火龍果。 照片均由本報記者魏培全拍攝

  一個耕讀傳承已近千年的“閩南進士名村”,卻在城市化浪潮的沖擊下一度落寞

  “鄉(xiāng)愁”不僅是連接歷史與當代、田園與城市的心靈紐帶,還是一筆能夠集聚產業(yè)與人才資源的無形資產

  希望這里發(fā)生的一切,能夠為實現脫貧攻堅以后的鄉(xiāng)村振興以及未來發(fā)展,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樣本?

  從廈門市中心駕車向西,經海滄大橋出島,再沿城市快速路一路往西南……在一棟飛檐翹角的紅磚古厝前,司機緩緩把車停穩(wěn),“青礁村到了?!?/p>

  這個位于福建省東南一角的小小村落,自北宋建村至今已近千年,背山臨海、物產豐饒。文化底蘊厚重,“祖孫五代三尚書”“一村二十四進士”的佳話至今為當地人津津樂道。

  然而,就是這樣一個耕讀傳承已近千年的“閩南進士名村”,卻在城市化浪潮的沖擊下一度落寞:村民們更向往體面富足的城市生活,紛紛放下農具,離鄉(xiāng)外出打工。

  原本鄉(xiāng)風淳樸、人丁興旺的青礁村,成了當地知名的“空殼村”——田地荒蕪、古厝廢棄,老人生活無著,孩童少人照看。綿延千年的文脈香火搖搖欲滅,眼看著難逃拆遷的命運。

  擁時不覺珍,失去方知貴。難道眼睜睜看著鐫刻著祖宗家訓的紅磚古厝被拆除殆盡,承載著鄉(xiāng)土情結的山水田園在記憶中漸行漸遠?世代扎根于此的村民陷入反思。

  “如果村子被拆了,我們那些在外打工的親人,過年該回哪兒呢?”在當地從事鐵件加工生意的陳俊雄,是最先覺醒并行動起來的十幾個當地年輕人之一?!盁o論如何,要保住村子!”

  “保住村子”,就是為了這樣一個樸素的愿望,一幫留守的年輕人和幾個心懷熱忱的臺灣同胞,在一座瀕臨拆遷的千年古村,開啟了一次復興家園的新探索,也為閩臺融合發(fā)展提供了鄉(xiāng)村樣本。 “我們變了,村莊就變了”

  來自臺灣的規(guī)劃師李佩珍仍然記得,她第一次來到青礁村院前社時正值雨季,連日降雨讓村里的道路變得泥濘不堪。她一腳踏進泥濘,“好不容易拔出腳來,卻扯斷了涼鞋鞋帶”。

  彼時的青礁村,是一個讓村里人既心懷眷戀,卻又想逃離的地方?!凹依镒孀孑呡呍诖謇锞幼?,根在那里?!标惪⌒壅f?!翱赡菚r候村里垃圾遍地,污水橫流,實在讓人待不下去?!?/p>

  感覺待不下去的可不止陳俊雄。以讓李佩珍拔斷鞋帶的青礁村院前社為例,當時村里750多口人,“能往外跑的跑了,不能往外跑的想方設法也要往外跑”,留在村里的,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,外加一些整天無所事事的“小年輕”。

  “村子都要拆了,沒人愿意再在這里花心思?!弊≡诖蹇诘?0歲孤寡老人顏芳慶,對家附近幾年前的樣子記憶猶新。“那時候村里雞鴨、垃圾遍地都是,門口不遠的水塘臭氣熏天”。夜晚,村子一片漆黑,沒人愿意出門,因為“你不知道一不小心會踩到什么……”

  泥濘的古道、荒蕪的田地、坍圮的古厝……延續(xù)千年的鄉(xiāng)村文明,像留守的老人一般步入了垂垂暮年。

  村子的轉機源于幾個青年人的覺醒,陳俊雄是其中之一。2014年,陳俊雄作為村里代表,被村干部拉著去“美麗廈門共同締造”規(guī)劃試點村參觀。原本想著玩一玩轉一轉的陳俊雄,剛到試點村,就被整治后的村容村貌震撼到了,“從沒想到農村也可以這么干凈漂亮!”

  2013年,廈門市啟動“美麗廈門共同締造”活動,將包括村莊整治在內的社會治理工作,由政府包攬轉變?yōu)檎c群眾協(xié)同參與、共同締造,并在青礁村所在的海滄區(qū)陸續(xù)選擇村莊整治試點。青礁村由于已經被劃定為拆遷村,自然未被列為試點。

  這次參觀讓陳俊雄了解到,被選為試點的村子中,村民參與是村莊治理的“必修課”,貫穿于村莊整治的全過程當中?!罢ㄟ^‘以獎代補’的方式給予資金和政策支持,至于村子哪里要整治,要怎么整治,村民們在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有發(fā)言權?!?/p>

  陳俊雄不禁動了心:“讓村民自己來決定自己的村莊怎么改造,這跟我之前了解到的鄉(xiāng)村整治完全不同?!?/p>

  的確,陳俊雄此前對于鄉(xiāng)村整治的“了解”,也是一直以來鄉(xiāng)村整治給不少人留下的“刻板印象”——政府出資,政府包辦,按照統(tǒng)一的模板,統(tǒng)一的樣式,對村民的房屋、村內的道路進行整治修繕,最終,原本千姿百態(tài)、特色鮮明的田園村落,都被改造成了棱角全無的模式化聚居區(qū)。這種“流水車間式”的鄉(xiāng)村整治,反而加速了以文化多樣、歷史傳承為特點的鄉(xiāng)村文明的消逝,造成了鄉(xiāng)村改造中的“水土不服”。

  村民參與、共同締造的鄉(xiāng)村治理模式,則讓陳俊雄看到了使村子重現生機的希望。他當即打電話給村里一起長大的“發(fā)小”,“我們一定要爭取成為‘共同締造’的試點。”

  村民參與是“共同締造”的核心理念。青礁村的積極性最終打動了區(qū)政府,主管試點工作的領導同意來村里實地考察。

  考察那天,區(qū)政府工作人員站在村口,看著信步穿街而過的雞鴨,隨處而建的牛棚豬舍,聞著撲面而來的刺鼻氣味皺起了眉頭,“光有積極性可不行,你們要能在半個月之內把這些豬圈鴨舍收拾干凈,試點就讓你們搞。”

  村干部和陳俊雄等一幫村里的年輕人二話沒說,先從自家開始,只用了一天就把沿街私搭亂建的豬圈、鴨舍、廁所拆了個干凈,清掃出500多噸垃圾。

  村民的高效率既讓政府看到了青礁村的決心,也讓陳俊雄意識到了村民參與的巨大力量?!爸挥写謇锶说恼嫘膮⑴c,才會帶來真正改變”。從那時起,陳俊雄有了成立村民合作社的念頭。

  在青礁村這樣的“空殼村”,村民合作社離不開兩個群體的力量:留守的青年和在外的鄉(xiāng)賢,留守青年有時間有精力,但缺乏開闊的思維;打拼在外的鄉(xiāng)賢見識廣博,思維活躍,卻沒有時間和精力參與村莊的改造。

  兩個群體之間平時幾乎沒有交集,甚至彼此排斥?!昂芏啻迩f的合作社搞不起來,就是因為沒處理好這兩個群體的關系?!标惪⌒壅f。

  憑著從小玩到大的情誼,以及在生意上的成功,陳俊雄在留守的“小年輕”和在外的鄉(xiāng)賢當中,都有一定的號召力。為了讓大家能坐到一起,共同參與到村莊治理中,他村里村外來回跑,分別做留守青年和鄉(xiāng)賢的工作。

  陳俊雄知道,兩個群體之間交集不多、鮮有往來,要把他們聯(lián)合起來,一定要找準他們之間的認同交匯點。于是,他“給兩撥人畫了一個關于村子未來的‘大餅’”,最終讓身上描龍畫鳳的鄉(xiāng)村“小年輕”和西裝革履的鄉(xiāng)賢們坐到了同一張桌子前。

  當年5月,由15名本村年輕人組成的濟生緣合作社在青礁村正式成立。“我們變了,村莊就變了”被陳俊雄當作合作社的口號,印在了合作社成員的大合影上。 “先造人,再造物”

  政府給村民參與以政策支持和施展空間,村民自發(fā)組織成立的合作社,則為政策的落地實施提供了抓手。但要真正讓鄉(xiāng)村治理擺脫拆舊建新的傳統(tǒng)模式,專業(yè)人士的指導不可或缺。于是,在當地政府邀請下,在臺灣有豐富社區(qū)營造經驗的規(guī)劃師李佩珍來到了青礁村。

  臺灣開展社區(qū)營造的時間,可追溯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。當時,臺灣在經歷過一段時間的經濟高速發(fā)展之后,開始出現社會矛盾突出、鄉(xiāng)村人口外流等一系列問題。為了解決這些負面效應,當地相關部門開始推行以社區(qū)為單位,以“造人”“造景”和“造產”為目標的社區(qū)營造行動。

  “社區(qū)營造的通常步驟是先造人,再造物,注重居民在社區(qū)治理當中的作用,這與‘共同締造’的村居環(huán)境整治理念不謀而合?!痹诶钆逭淇磥?,鄉(xiāng)村治理的根本意義在于“造人”,即改變村民的理念與認識。

  在“以人為本”的理念指導下,不刻意追求改造的速度和進度,而是把對于村民訴求與權利的尊重熔鑄于村莊整治的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當中,成為青礁村在改造過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則。

  由于村莊以往疏于管理,村內私搭亂建現象嚴重,村民們隨意圍墻圈地,自己家的院子越來越大,村里的公共空間卻被越擠越窄。

  “要讓村民們走出小家,共建大家,我們必須先從自己做起,帶頭拆墻讓地?!标惪⌒凼紫日f服自己的舅舅拆了墻。

  “在涉及村民個人利益的集體改造項目中,一方面我們要求黨員干部以身作則,另一方面我們會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?!贝逯魅晤佇l(wèi)民坦言,“這說起來簡單,但在實際推進中,卻費了不少周折?!?/p>

  在青礁村的大河角中心公園一角,有一個紅磚鋪就的小廣場,如今是村子里重要的文化活動中心。而就在四年前,這里還是一處臭氣熏天的雞舍,雞舍周圍堆滿了垃圾。

  為了說服84歲的周蕓奶奶把地騰出來參與村莊的環(huán)境整治,李佩珍與合作社的成員已經記不清去了她家多少次,但周奶奶就是不為所動。

  “我都84歲了,再過幾年就不在了,你們的‘共同締造’跟我沒關系!”周奶奶一通牢騷讓大家沒轍。

  眼看老太太鐵了心,大家只能先繞開這塊地,從其他地方開始動工。慢慢地,周奶奶家附近的路寬了,燈亮了,離家不遠的死水塘成了游魚可見的景觀池,原來污水橫流的垃圾堆被改造成樹綠花繁的中心公園。村莊的改造給大家?guī)砹藢崒嵲谠诘囊嫣?,可周奶奶家門前卻還是一副老樣子……

  親眼看到周圍的新變化,周奶奶的心態(tài)也在慢慢轉變。兩個多月以后,她主動找到合作社,表示愿意讓出門前的土地,參與村莊改造。改造過程中,周奶奶自費購買了九龍壁石凳、石桌,擺在門前空地上供大家休息,還端出親手熬制的草藥茶,讓來此休閑的鄉(xiāng)親解渴消暑。

  “周奶奶讓地”這樣的故事在青礁村有很多。從一開始的不理解、不配合到最后主動讓地讓物,參與改造,這一轉變過程所反映的是村民們逐漸增強的社區(qū)共同體意識,而正是這種共同體意識,才促使一個村莊在不同時代背景之下都能持續(xù)產生自我革新的內生動力。

  采訪當中下起了小雨,遠山如黛、輕雨如紗。漫步在村巷中的青石小路,如今常住村中的李佩珍每走幾步,就能抬手指著路邊的某處院落、某個涼亭、某條小徑,講出這個村莊改造中發(fā)生的故事。

  “在村莊改造過程中,我不僅獲得了發(fā)揮特長的平臺,更重要的是學會了重新認識自己?!贝謇锏墓媚镉喾?,中專畢業(yè)后就一直待業(yè)在家。李佩珍得知她從小愛好手工、繪畫,“一手拿鍋鏟,一手拿畫筆”,就幫助她在村里設立了“小芳工作室”。在發(fā)展其個人愛好特長的同時,還帶動了村里的產業(yè)發(fā)展和婦女就業(yè)。

  尊重村民意愿,意味著也要尊重村民說“不”的權利。在談到青礁村的“共同締造”時,廈門市海滄區(qū)委書記林文生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。

  在青礁村蘆塘社村口的一處龍眼樹林下,有一條名為“我想靜徑”的石鋪步道,步道800多米長,兩米多寬,從龍眼林下蜿蜒而過。

  按照原先規(guī)劃,這條步道本應截彎取直,從林中直穿而過,但在工程即將完工時,村民拒不出讓最后三米的建設用地。工程人員在停工溝通半個月無果后,最終決定尊重村民意愿,更改前期規(guī)劃,使步道繞過了那三米用地。

  對于村民意愿的尊重換來的是村民們對于鄉(xiāng)村建設的全力配合、真心參與。

  蘆塘社陳氏家族主動提供宗祠,改造成為村里的社區(qū)書院——蘆塘書院;村民林亞花騰出書院前自家兩千多平方米的番薯田,用于修建書院廣場;退休老支書林自省貢獻自家89.6平方米土地用于拓寬村道,修繕花壇,又拿出自家盆栽放在門口供人觀賞……像這樣的故事,青礁村有很多。

  “社區(qū)環(huán)境的根本意義在于為人服務,而人才是一個社區(qū)生命力的根本來源?!崩钆逭湔J為,正是以這樣一種“先造人,再造物”的理念贏得了村民的認可與認同,青礁村才在其他地方看來矛盾重重的村莊改造中走在了前面。 從“留住鄉(xiāng)愁”到“地方創(chuàng)生”

  經過幾年的整治,青礁村已經發(fā)生了明顯的變化:泥濘狹窄的村中小路變得寬敞整潔,廢棄坍塌的民宅被整飭一新;村民們房前屋后繁花送香、翠林掩映,鄰里之間親善友睦、和諧共處?!耙粔K兒把村子建好”成了青礁村鄉(xiāng)親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。

  近年,青礁村先后獲評“中國鄉(xiāng)村旅游模范村”“中國美麗休閑鄉(xiāng)村”,并入選住建部“共同締造”活動第一批精選試點村。

  然而在李佩珍看來,目前的鄉(xiāng)村建設更專注于改善的是鄉(xiāng)村生活的基本設施和條件,它為鄉(xiāng)村振興提供了物質基礎,而為鄉(xiāng)村振興注入精神內涵的,是一份鄉(xiāng)愁。“真正能讓鄉(xiāng)村吸引人、留住人的,也是這份鄉(xiāng)愁?!崩钆逭涮寡?,大陸對于鄉(xiāng)愁的理解和關注給了她很大的啟發(fā)。

  “鄉(xiāng)愁是一個村莊歷史與文化土壤的結晶,所以,留住鄉(xiāng)愁,就是要留住村莊的歷史和文化。”李佩珍說。所以,從來到青礁村的那時起,她就致力于挖掘梳理當地的歷史圖譜與文化脈絡,李佩珍將這一過程稱之為“摸清村莊的發(fā)展紋理”。

  在梳理中,李佩珍發(fā)現,青礁村的文脈淵源遠超自己甚至村民們的想象:這里既有延續(xù)千年的耕讀傳承,也有名留青史的縉紳望族;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生大帝信俗的發(fā)源之地,也是開拓臺灣的先驅“開臺王”顏思齊的桑梓故里。

  “以前,我們自己都不清楚原來村子有這么久的歷史,這么多的故事?!贝迕駛円搀@異于自己腳下這片土地的深沉厚重,開始循著長輩的記憶、先人的遺跡,一點一點復原村莊的歷史。

  坐落于村中的古厝大夫第,弧形屋脊、檐角飛翹,墻身的浮雕彩塑造型精美、栩栩如生,是一座建于清代中晚期的珍貴文物建筑,見證了村莊的百年歷史。但是,村民們此前并不了解其歷史與文化價值,古厝年久失修卻無人在意,厝前的空地也被村民用來堆放垃圾。

  不止大夫第,學仔埕、中宣第……村中數十座歷經百年風雨的古厝,或荒廢破敗,或淪為大雜院。在村居環(huán)境整治之初,甚至有人建議將這些“礙眼”的古厝推倒拆除。

  “這都是不可再生的歷史遺產,拆了就沒了!”為了挽救這些搖搖欲墜的文物建筑,李佩珍與合作社的年輕人一起,將古厝一座一座清理修葺,并在做好保護的前提下,結合每一座古厝的歷史,研究開發(fā)其在當下的新用途,讓百年古厝重煥新生。

  大夫第是本地一名被皇帝封為“大夫”的顏氏后裔故居,國學底蘊深厚,于是李佩珍與她的伙伴們將其辟為展示當地顏氏宗親文化的鄉(xiāng)愁博物館,并在周末開設國學文化講壇,邀請國學老師向當地學童講授《顏氏家訓》,幫助他們去了解先輩歷史與青礁村的文化淵源。

  如今,伴隨著村民們“鄉(xiāng)愁意識”的逐漸覺醒,青礁村正迎來一場當代的文化復興,越來越多的人被吸引來到這片古村落,為這片歷經時光洗禮的土地賦予新的內涵。

  盡管開業(yè)不到一年,臺灣人陳信瑋的“古意烘焙坊”已經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“網紅打卡點”。烘焙坊面積不大,小巧精致,店里橘黃色的燈光讓人覺得溫暖舒適。烘焙坊海藍色的外墻上,醒目地印著余光中的詩句:鄉(xiāng)愁,是一灣淺淺的海峽。

  “這里也有我的鄉(xiāng)愁?!标愋努|說。

  2018年6月,陳信瑋的妻子王嘉麟來到青礁村從事社區(qū)工作,并希望陳信瑋也能一起來大陸發(fā)展。當時,陳信瑋已經是臺灣大學的首席面包師,工作穩(wěn)定,而來到大陸意味著一切要重新開始。而且,雖然知道自己的祖輩都在大陸出生,長大,但他卻從未來過大陸,對于這里的一切都是未知,這讓陳信瑋心生猶豫。

  “那里是你祖先出生、長大的地方,你不回去看看,那以后,就再也沒有人知道你祖先的故居在哪里,也永遠不會見到你在那邊的親人。”妻子王嘉麟的一番話讓陳信瑋下定了決心。“回去吧,去找找自己的根?!标愋努|想。

  現在,陳信瑋和妻子都在村里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。在臺灣有20余年教育從業(yè)經驗的妻子王嘉麟,正在村中開展一項“培根計劃”,引導村里的孩子去發(fā)現、講述自己村莊的歷史,讓綿延千年的鄉(xiāng)愁記憶代代相傳,而她自己的兩個女兒也在離村莊不遠的青礁小學就讀。

  熱情的村民、古樸的村莊,一切都讓陳信瑋一家覺得熟悉而親切。“這里的村民與我們有著相同的膚色,說著相同的語言,流著相同的血液,這是我祖先生活過的地方,這里就是我的故鄉(xiāng)?!彼f。

  尋根而來的不止陳信瑋一家。2015年,臺灣“鳳梨博士”黃來裕來到青礁村,開設鳳梨酥觀光工廠;2016年,臺胞馬克來到青礁村,將民宿品牌馬克客棧帶到這里……厚重的歷史底蘊、濃郁的人文氣息,讓這座閩南古村不僅留住了鄉(xiāng)愁,還引來了產業(yè)。如今,這里已是兩岸知名的“閩臺生態(tài)文化村”,知名音樂人、畫家都曾來到青礁村采風、寫生,每年來此觀光的游客達到數萬人。

  近幾年,以結合社區(qū)內部力量、集納外來要素,創(chuàng)造在地發(fā)展持續(xù)動能為指引的“地方創(chuàng)生”概念,正在臺灣等地獲得越來越多的重視和應用。李佩珍說,青礁村目前的發(fā)展正是遵循著這樣一種模式。到目前而言,青礁村所取得的成功實踐證明,“鄉(xiāng)愁”不僅是連接歷史與當代、田園與城市的心靈紐帶,還是一筆能夠集聚產業(yè)與人才資源的無形資產。

  從“留住鄉(xiāng)愁”到“地方創(chuàng)生”,青礁村正在一條具有閩臺文化特色的鄉(xiāng)村振興之路上穩(wěn)步前行。

  “青礁村不僅能為一個村子如何富起來、美起來提供經驗,”李佩珍說,“我們希望這里發(fā)生的一切,還能夠為實現脫貧攻堅以后的鄉(xiāng)村振興以及未來發(fā)展,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樣本?!保淀怠②w文才、閆紅心)

+1
【糾錯】 責任編輯: 張樵蘇
新聞評論
加載更多
西溪濕地花朝美
西溪濕地花朝美
十八洞村里的苗鄉(xiāng)“網紅”
十八洞村里的苗鄉(xiāng)“網紅”
德國特勞恩施泰因:自制口罩
德國特勞恩施泰因:自制口罩
新疆天山天池“開湖”
新疆天山天池“開湖”

?
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590968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