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集
新華社華盛頓5月17日電(記者周舟)17日發(fā)表在美國《細胞》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,長時間與社會隔絕會導致哺乳動物的腦區(qū)發(fā)生變化。
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發(fā)現,被“禁閉”2周的小鼠出現顯著的行為變化,包括對陌生小鼠攻擊性增強、有持續(xù)性的恐懼表現、對威脅性刺激更加敏感。
如果小鼠經歷的是24小時這樣短期的社會隔絕,不會出現顯著的行為變化,長期隔絕才會導致上述變化。
研究顯示,長期的社會隔絕會增強小鼠體內基因Tac2的表達,導致名為“神經激肽B”的物質在杏仁核和下丘腦等負責情緒和社會行為的腦區(qū)中蓄積。此前對果蠅的研究也顯示,這個基因會讓“孤獨”的果蠅更具攻擊性。
進一步研究發(fā)現,如果使用藥物奧沙奈坦來阻斷“神經激肽B”的功能,可讓行為異常的小鼠恢復正常。
論文作者之一、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學教授大衛(wèi)·安德森說,奧沙奈坦原本用于治療精神分裂和躁郁癥,臨床試驗表明該藥對人類安全,但治療效果不佳,新研究有望讓這種藥物用于治療因社會隔絕導致的精神異常。
【糾錯】
責任編輯:
韓家慧
新聞評論
加載更多
-
大數據"坑熟客",技術之罪需規(guī)則規(guī)避
2018-03-02 08:58:39
-
高質量發(fā)展,怎么消除“游離感”?
2018-03-02 08:58:39
-
學校只剩一名學生,她卻堅守了18年
2018-03-01 14:40:53
-
有重大變動!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
2018-03-01 14:40:53
-
2018年,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?
2018-03-01 09:01:20
熱帖
熱詞